|
精品推薦 |
|
|
 |
|
|
絕藝木版水印 > 木版水印發展史 |
榮寶齋木版浮水印的開端 清康熙十一年(1672),榮寶齋的前身——松竹齋成立。光緒二十年(1894)“松竹齋”更名“榮寶齋”。光緒二十二年(1896)榮寶齋增設了“榮寶齋帖套作”機構,開創了榮寶齋木版水印事業。

20世紀30年代:制箋技藝的成就及對箋紙的超越 制箋技藝的成就 20世紀30年代,魯迅、鄭振鐸委託榮寶齋刻印了《北平箋譜》、《十竹齋箋譜》等多部傳世名箋,得到國內外人士好評,也為保護和傳承民族文化做出了巨大貢獻。
對箋紙的超越 20世紀30年代榮寶齋印製了翁同和梅花條屏,縱131釐米,橫31釐米。從效果上看雖然比膠板滯,缺乏變化,但從尺幅上看,已大大超出箋紙的範圍,是印刷技藝的一種嘗試,有其積極的意義。
40年代:印製大副國畫的嘗試 上世紀40年代,榮寶齋開始嘗試印製大幅國畫。1945年,榮寶齋印製了張大千的《敦煌供養人》,這是榮寶齋印製的第一幅彩色套印大幅國畫。木版水印技藝從此開闢了新的更廣闊的天地。
50年代:木版浮水印畫種的確立及技藝的提高 1950年公私合營,“榮寶齋新記”誕生。木版浮水印技藝也獲得了新生,齊白石《白茶花》和徐悲鴻《奔馬》的成功印製創造了一個以追求中國畫藝術效果為目的的木刻版畫的新品種——木版水印畫。而《簪花仕女圖》的完美印製則標 志著榮寶齋木版水印技藝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1954年,榮寶齋成功印製了清代畫家王雲的絹本畫《月夜樓閣》,這是榮寶齋印製的第一張絹本木版浮水印畫,為古畫的保護、傳承開創了新的途徑。
60年代:木版水印技藝的成熟 60年代,榮寶齋成為國有企業。隨著對木版浮水印技藝的不斷探索和裝裱車間的近一步完善,榮寶齋木版浮水印技藝臻於成熟,並印製出了一系列優秀作品。
70年代:榮寶齋木版水印巔峰之作誕生 70年代,榮寶齋歷經20多年,克服重重困難,終於成功印製了五代南唐畫家顧閎中的《韓熙載夜宴圖》。此畫是榮寶齋複製水準最高的作品,被後世公認為木版水印的巔峰之作。
80年代:新的春天、全面繁榮 改革開放新時期的到來,也讓飽經滄桑的榮寶齋迎來了新的春天。木版水印工藝全面繁榮,作品種類和數量極大豐富。
90年代:大型古畫的印製 90年代,榮寶齋以相當精力進行了中國大型著名古畫的木版水印畫印製,對於中外文化交流,傳播祖國的藝術珍品,豐富人民的文化精神生活做出了巨大貢獻。
2000年以來:整理傳統經典,不斷與時俱進 進入新的世紀,榮寶齋的木版水印歷史也揭開了新的篇章。木版水印技藝被列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一方面,更加注重整理傳統經典著作,印製了木版水印巨集《道德經百家書》、《孫子兵法百家書》、《唐宋詩百家書》、《論語百家書》等幾十種大型書法集。另一方面,緊隨時代步伐,為北京奧運會專制了《運動、民俗信箋》,向百年奧運獻禮。
|
|
 |